别让印刷包装产业“用工荒”成“拐点”

     虎年春节就是与往年不一样,首先体现在印刷包装行业的人才市场上,从延续了近20年的“民工潮”供方市场,到现在突然变成“用工荒”需方市场,这让很多企业管理者一时很难适应。为什么会出现“用工荒”现象?企业老总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
    湖南恒安纸业行政经理吴祥华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访问时说:“现在这代农民工的奉献精神比他们的先辈差多了,要他们做点事情动不动就提钱,没钱就不做事。并且现在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强得很,员工炒企业的成本很低,企业要是炒员工,很有可能被告到劳动仲裁部门,还要赔3个月的工资。劳动保护法成为某些问题农民工的保护伞。”
对印刷包装行业来说,技术工人缺口较大。近期中部地区的一场人才新春招聘会上,某印刷机械厂计划招收约70名员工,主要是车工、钳工、铣工等技术工人。但截止当日16时,该厂一个人都没有招到,这是该企业成立近7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“用工荒”。尽管如此,他们暂时没有提高工资标准的计划,据相关负责人讲述:“不是工资的问题,而是到处都缺熟练技术工人,我们已经把招工范围扩大到外地了。”
     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有多家印刷学院,关于印刷人才的培养相对于过去有所进步,使人才的专业化加强了,从而给印刷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。但是刚刚从印刷学院毕业的学生进入印刷企业之后,我们发现,他们有的更多的是理论,而不是技术。
于是,一场全国范围内各个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争夺与保卫战正式打响。
“用工荒”折射出产业布局之变
  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,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承接着国际制造业等产业的转移,而随着浙江等地民营经济进一步的勃兴,长三角、珠三角一度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地,而我国印刷包装三大密集型地区就有两大地区位于长三角、珠三角,自然不必担心劳动力的来源。
而自从国家对全国区域经济重点规划以来,西部东北以及中部等地的用工需求也在增长,而且工资福利很有竞争力,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人才。尤其是目前中部地区正积极承接沿海部分产业经济的转移,其中就包括相关印刷包装企业的转移,即使在去年金融危机的过程中,这种承接的速度也并未放缓,故吸引了不少劳动力的“回流”,就近就业。在产业布局多元化的背景下,劳动力的就业区域选择更加广阔,必然会稀释某个区域人才的数量。
     深圳制造业面临空前危机:前有金融海啸,后有民工荒。那边,海外订单价格降低,这边,工人薪金要上涨。工厂的利润必然降低。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、加工制造业生存难度加大,可能要有一批活不下去,或者向内地转移。这逼迫深圳和珠江三角州其他城市必须加快产业升级、经济转型。
2010年是否成为标志性“拐点”?
    半个世纪前,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“二元经济发展模型”,提出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、劳动力过剩。在工业化过程中,企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,那时工资水平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。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,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——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,不改善劳动条件,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,这就是著名的“刘易斯拐点”。
不管这个新春各个地区所出现的“用工荒”是否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,但也为我国拉响了“刘易斯拐点”的预警信号,值得关注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,同时表明我国的“人口红利”正在消失,人力成本将成为各印包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单纯靠压缩人力成本换取利润已然行不通了。
     现在经济快速回暖,企业订单增加,业绩上涨,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,使企业更大发展。所以,现在摆在一些印刷企业面前的是,如何寻找合适的人才,如何留住他们,使他们一心服务企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