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一起过六天“低碳日子”

新闻背景
2007年3月31日19:30,悉尼220多万个家庭和企业关灯一小时。
2008年3月29日20:00,“地球一小时”活动拓展到了全球,世界各地城市和数以百万的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,开始行动。
2009年3月28日20:30,
88个国家4159个城市的数亿人,以及北京鸟巢、埃及狮身人面像、巴黎埃菲尔铁塔在内的全球地标建筑都关灯一小时,表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。
2010年3月27日20:30,“地球一小时”活动将在全球开展,全球6000多个城市、超过10亿人将参与其中。地球一小时2010活动将号召每个人承担责任,为确保一个可持续的未来,发挥自己的作用。
200多年来,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,大量温室气体,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,使全球气温升高、气候发生变化,《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》报告指出,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。此外,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,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。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,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.9米,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。如果照此发展下去,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。
“熄灯一小时”邀您加盟
每节约1度电,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;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,减排0.2千克二氧化碳;少开一天车,减排8.17千克二氧化碳;用手洗代替一次机洗,减排0.3千克二氧化碳。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,随手关掉不必要的电灯,少开一天汽车,少坐一次电梯,少玩一会儿电脑……低碳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。
此次活动中,为了更好地倡导居民低碳生活理念,本报将举行“地球一小时低碳生活周”活动,每天针对不同主题,提醒您如何简单进行低碳生活。
3月27日20时30分至21时30分,全世界将统一熄灯一小时。本报邀请全省读者和网民一起加入到“地球一小时”活动中来,东亚志愿者联盟3000名志愿者,将从今天起走进大街小巷,向千家万户宣传低碳生活方式。即日起,本报向公众征集“熄灯一小时,我们做什么”创意方案,愿意参与本次活动的城市、企事业单位、高校、商家和志愿者,可以拨打本报0431-88488911热线报名。
征集低碳创意行动方案
此次“熄灯行动”将进行全国联动,本报面向社会公众征集“熄灯一小时,我们做什么”的低碳创意行动方案,并推动和报道全省各地人们在27日当晚实施的“熄灯行动”,同时在这一个小时内实施诸如不开车、散步、观星等具体的低碳行动方案。届时,本报将联合有关部门,同时开展熄灯行动。
如果您或者您所在的单位想参与到“熄灯”活动中来,您或您所在的企业有哪些好的低碳生活方式,您准备在熄灯的一小时内做些什么,请拨打本报热线88488911,或将您的方案发送至[email protected],把您的行动和点子及时告诉我们,让我们一起度过这意义非凡的一小时。
低碳生活时间表
3月22日周一用手洗一次衣服,用洗菜水涮碗然后冲厕所,做菜时少放一些油和盐。
3月23日周二少用一张打印纸,购买一样本地生产的食品,将空调关闭一小时。
3月24日周三少开一天私家车,改乘公交车,离单位近的尽量步行上班,少打一次手机或少发一条短信。
3月25日周四自带环保袋,拒绝塑料袋。在饭店吃饭时不用一次性筷子,少用一张餐巾纸。少坐一次电梯,选择步行上楼。
3月26日周五关掉不必要的灯、关闭不使用的电器插座,少看一小时电视,电脑不用时及时关闭。
3月27日周六20时30分-21时30分,熄灯一小时。
东亚志愿者联盟低碳倡议书
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2700万吉林同胞们,全球气候变幻无常、水土流失严重、温室效应明显、耕地沙化蔓延、生存环境日益恶化,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。大家一起来行动吧!为了你、为了我、为了他,也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,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。让我们一起从节约“一滴水、一度电、一张纸”做起,共同做到:
衣:根据天气变化,选择适宜的衣服,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频次。同时选择环保面料并减少洗涤,尽量选择手洗。
食:尽量购买本地食品,减少食物加工及流通过程,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。使用少油、少盐、少加工的烹饪方法,健康的不仅是自己,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。
住:住房面积不必一味求大,理智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型。因为住房面积的减少可以降低水、电的用量,这在无形之中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
用:洗菜水、洗澡水循环利用、房间照明选择节能灯、购物使用环保袋、纸张双面打印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、尽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等等,既减少生产中消耗的能量,也减少了垃圾。
行:提倡多步行、多骑自行车、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汽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,有需要购买汽车的话,应尽量选择低油耗、更环保的汽车。
从点点滴滴做起,切实践行低碳生活。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,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切实落实到生活中。节约一水一电;进行垃圾分类回收;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;重复使用旧物;少买不必要的衣服,捐献旧衣物;珍惜粮食,减少餐桌浪费;多乘公共交通;种植绿色植物,优化社区环境;使用节能产品,引导市场消费。争取将自身碳排放降到最低。
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把“低碳生活”的概念传递给每一个家庭。